本帖最后由 阿福 于 2013-4-11 14:32 编辑
2012年度内地公映进口片盘点:电影新政下的囧态与寒战
(作者:臧剑 关中阿福) 当2013新年钟声敲响的一刻,两组新数据的诞生,令此前关于2012年进口片的种种猜测尘土落定----2012年内最后一部进口片《艺术家》上映且仅获160万元票房;爆笑贺岁国产片《人再泰囧之泰囧》累计入账9.89亿终超3D版《泰坦尼克号》,在最后时刻蹿升为2012年年度票房总冠军。两组反差极大的数据不仅成为过去一年进口片与国产片微妙关系的生动写照,也为2012年内地公映进口片的盘点注入了新的看点。
根据广电总局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2012年,中国内地票房收入总额达到170.73亿元人民币,其中,进口片全年票房收入约为88亿元人民币,获得51.54%的市场份额,与去年同比增长6个百分点,十年多来首超国产片,这对于在中国市场上搏杀多年的海外军团来说,自然是一个令人欣慰的结果。然而,无论是好莱坞六大片商,还是买断片的国内各家买主,2012年远不是一个值得欢呼雀跃的年份----电影新政的实施令进口片“多收了三五斗”是早在意料之中的事,而由此引发的乱象丛生则让人较往年更为纠结与慌张。伴随着内地公映影片数量的与日俱增,进口片与进口片、进口片与国产片关于档期的博弈将更为惨烈,对于引进、发行、宣传等各个环节而言,有种种迫在眉睫的问题题都亟待研究与解决。
一、在混沌并快乐中战斗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2012年内地公映进口片的态势,那就是“乱”!2012年3月,中美商签的“电影新政”开始实施,从天突降的14部IMAX或3D影片,打乱了各利益攸关方的原有盘算,使得2012年进口片的公映排期呈现前所未有的混乱局面-----既成就了春季档《泰坦尼克号》内地票房远超北美本土、雄冠全球的神话,也催生了近些年一个令进口片最为黯然神伤的暑期档,进而上演了秋季诸强自相残杀的一场闹剧,最后则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IMAX 3D版仅映七天便告下线而草草收场。如此不堪言说的乱局,令无数的电影爱好者都在祈祷:但愿2013年的内地影市排片秩序能有所改观,否则注定将是一盘满盘皆输的零和游戏。
1、票房总体表现:3亿起步五亿言胜 十强占七高开低走 这样一张表单摆在面前,肯定是令人的心情五味杂陈。一方面是进口片的十强及格线又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上:排名进口片十强末位的《超凡蜘蛛侠》都收在3亿元以上,而考虑到倒数第二的《敢死队2》和倒数第三的《蝙蝠侠前传3》上映时所遭遇的过挤档期待遇,或许倒数第四的《地心历险记2》更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可以断定,2013年,如果一部进口片的票房低于4亿元人民币,将铁定无缘内地进口片十强之列。另一方面,曾经可以称之为天量票房的5亿元,现在只能算作是“小胜俱乐部”的门槛,而这一指标到明年注定还将水涨船高。
在内地2012十大卖座影片中,进口片占据七席,优势明显,但《超凡蜘蛛侠》、《蝙蝠侠前传3》的落选以及《007:大破天幕危机》(本片按往年惯例可于11月同步上映)等年度巨制的缺阵,让“七雄称霸”的成色稍显逊色。特别是由于上半年《碟中谍4》、3D版《泰坦尼克号》的大卖,让相关部门对下半年进口片的引进及上映力度明显收紧,直接导致了以暑期档为主阵地的进口片在后半程表现乏力,全年呈现高开低走的态势,以致拖累了内地票房市场全年的营收。显然,这是影迷所不乐见的。
2、全球20部卖座片:佳片引进几无遗漏 取舍得当略留遗憾 根据官方公布的最新数据,2012年全球最卖座的20部影片中,年内已引进且放映完毕有13部,另有《007:大破天幕危机》和《霍比特人1:意外旅程》已确定于2013年1月和2月上映。这15部影片已占全球票房20强影片的四分之三,表明中国影市与全球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快。而剩下的五部影片中,除了在北美被定级为R级片的《泰迪熊》铁定无缘内地外,其他四部影片《暮光之城4(下)》、《无法触碰》、《白雪公主与猎人》、《精灵旅舍》由于审美情趣差异、知名度以及档期原因,虽尚未引进,但未来仍有获准公映之可能。在内地现行的机制与体制下,2012年海外新片的引进公映结果虽留有不少遗憾,但已是近年来引进审核尺度最宽的年份了。
3、超日赶美成全球第二影市 好莱虎重心移师中国 2012年,中国内地在全球影市的票房权重进一步提升,特别是中美电影新政的实施,不仅使分账片在引进数量上猛增14部,而且在分账比例上也让海外片商由原来的13个百分点提升近1倍至25%,这都让多年来只是表面风光的好莱坞开始真正收获真金白银。当然,中国影市的最终表现也未让人失望,26部影片荣登引进片原产国以外市场的三甲之列,较之上年21部的数量又有小幅增长。
此外,根据中日分别公布的2012年各自国家的电影票房收入,中国已经正式取代日本坐上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而这一差距在未来的日子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日各自的TOP10票房排行中,好莱坞影片在内地榜单中的比重明显大过日本。在这样的大势下,人们已经注意到,好莱坞终于放下身段,开始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处心积虑的加入中国元素:《敢死队2》和《2012》3D版在制作之初便以中国为核心销售市场;《环形使者》和《全面回忆》中有大量的中国符号植入,《云图》和《生化危机5》邀请周迅、李冰冰加盟出演;宣发方面,《泰坦尼克号》3D版作为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而《霍比特人1》等多部影片在上映前,由主创团队用蹩脚的中文向中国观众问好渐成“固定节目”。凡此种种,都表明了进口片新一轮内地淘金热潮的到来。
4、乱战继续:新规搅浑一池春水 几多欢喜几多愁 2012中美电影新政的实施,毫无疑问是中国影市的一则重大利好消息,但由于“事发突然”, 让各方在整体受益的同时,也给从管理层到海外片商直至国内营销团队都造成了一定的困扰。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因新片增加导致多部影片的既定排期不得不推倒重来。不仅 “蝙蝠侠大战蜘蛛侠”以及IMAX版“少年派中国一周漂流记”的尴尬场景一再出现,一些原本想借“中国元素”混水摸鱼搭上“合拍片”顺风车的好莱坞影片也吃尽了苦头----广电总局在2012年秋季的一纸决定将多部好莱坞新片排除在合拍片之外,此举直接导致《环形使者》仓促以分账片挤入国庆档,最终票房远低预期;而《生化危机5》和《云图》的引进日程也是一推再推。当然,电影新政的积极效用也是立竿见影的,《饥饿游戏》等片以分账片成功上映且票房颇有斩获,既结束了好莱坞六大公司在内地市场称霸多年的垄断历史,也让中国观众今后将有幸看到更多美国中小影业公司出品的佳作新品,这绝对是一件令人振奋之事。
二、分账片:平淡轻松定全局 2012年是近年来关于“20部分账大片”既定政策执行得最“精确到位”的一年-----全年共公映了20部分账影片,其中美国影片15部,其他国家5部,且亚欧均有兼顾。不过,也许,所谓“20部分账大片”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到2012年算是告一段落了。待到2013年的岁末,也许直接来讨论“34部分账大片”更有参考的价值。 1、 电影新政给力减负 各项指标平稳无奇 往年,由于只有约15个分账指标供北美新片占用,即使加上特种片可以使用的4个左右特殊指标,20个名额平摊到好莱坞六大公司头上,每家还不到四部,可谓捉襟见肘。而由于2012年3月开始实施新的电影进口配额制度,这使得分账片的调控在瞬间便变得轻松了许多。这样的均匀使力,使得各项指标数据的呈现都显得四平八稳,既不突出也不后进----总票房与2011年基本持平;16部北美或准北美影片中有8部实现超前或(准)同步上映(原则上不晚于全球首映时间一个月的可视为同步或准同步),与此同时,无谓的引进名不见经传的《特工争风》和迟到近一年的《暮光之城:破晓(上)》两部影片,点缀与平抑意味相当浓厚,这便构成了“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的2012分账片总体格局。
2,亚欧之作依旧是点缀 美片继续山寨上位 电影新政的实施,原本为长期在夹缝里生存的亚欧新片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做大良机,但非常遗憾,除上表中的《安娜·卡列尼娜》之外,很难看出我们在引进非美影片方面有任何积极的作为。特别是年底的法片《邂逅幸福》和韩片《铁线虫入侵》的匆忙上映更有完成非美分账指标的凑数之嫌。近年来,以英法德为代表的欧洲电影业出现了明显的回升势头,精品众多;另一方面,韩流虽不像世纪之初般的波涛汹涌,但在喜剧和情感片方面仍然不乏佳作。对于我们的相关主管部门和引进方来说,将更多非美的亚欧新作力荐给我们的观众,而不是使之多年来一味沉湎于好莱坞的狂轰乱炸之中,这应该是相关部门与组织的理应肩负的责任与担当。如果说,过去几年,因为指标吃紧而需要对一些好莱坞影片进行改头换面的包装,然后再以非美影片的身份蒙混进关还可以体谅的话,那么在实施了电影新政的情况,类似从澳大利亚引进的《快乐的大脚2》(出品方实为华纳)、法国制造的《飓风营救2》(实为二十世纪福斯出品)这样的情形在2013年最好不要再发生,这些片子完全可以恢复其本来面目,在买断片或特种片的领域大显身手,空出来的分账片指标应该让血统更纯正的欧亚新锐之作有更多的施展机会。
3,六大豪门转战特种 狮门们异军突起 与2011年公映的19部分账片的总票房45亿元人民币的成绩相比,2012年的20部分账影片不到43亿的票房收入,在中国影市每天都在增加新银幕数的情况下看似略有缩水,实则并不出人意料-----电影新政的实施,加之3D影院甚至IMAX影厅都成了放映常态的情形之下,好莱坞的六大公司都将注意力放在了来钱更快、吸金更猛的特种片上,于是便出现了像《超凡蜘蛛侠》这样应该依惯例全版上映的A级大片,都没有出现在这张20部分账大片的名单上。当然,如此一来,也给了像狮门这样的北美新贵更多的机会:2012年狮门及其旗下的巅峰娱乐有两部影片以分账片名义成功上映,这将给更多的中小北美电影公司以更大的动力,也许,今后20部普通分账影片将是它们大展拳脚之地,而对于广大中国影迷来说,能看到更丰富更多元的北美新作,则更是喜事一桩。
三、买断片:昏昏噩噩一整年 2011年,买断片的高歌猛进,让很多人都对2013年的买断片市场寄予了厚望。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冰火两重天”。与2011年的10亿总票房、引进13部年度新片、17部票房逾2000万票房影片的数据相比,2012内地买断片市场表现可谓完败----总票房勉强过8亿人民币,新片引进仅为7部,晋级2000万俱乐部的影片也只有15部。
1、多方分流 井喷势头被遏制 归结起来,仍然是受电影新政的影响,原本需要以买断片名义低调上映的部分准分账影片,如《敢死队》系列,如今已经可以堂堂正正的归入20部普通分账大片之列,这让买断片阵营损失不小;另一方面,由于34部分账大片的突然来袭,让本就拥挤不堪的上映档期变得更难立足,在北美巨制和国产大片的夹击之下,这也让一直以来就处境艰难的买断小片更为雪上加霜----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最后只能无奈的接受见缝插针上映的事实,而其结果便是人气票房双输,沦为炮灰已不可避免。
2、东瀛风吹不动 俄罗斯无作为 2011年买断片的一个重要观察点,便是以动画、特摄影片见长的日本电影开始在内地大放异彩。奥特曼系列首度访华,另一热门大作《名侦探柯南:沉默的15分钟》更是以年度新作飞身内地大银幕,两片且均收在3000万人民币以上,很是鼓舞人心。然而,2012年受中日关系紧张的影响,仅有一部奥特曼特摄影片作为唯一的日系影片仓促上映。2012年原本是哆啦A梦诞生前100周年纪念,但包括“机器猫”等日本动画电影也无一引进,这些都让本就表现不佳的买断片市场更难有起色。另一方面,虽不卖座但尚以数量取胜的俄罗斯影片也不给力,2011年尚有四部影片公映,而2012年只有一部《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于春季上映,以后便再也没有俄片的踪影,2013年俄罗斯本土可圈可点的新片不少,如进行好的运作,完全有可能实现以小搏大的目标。
3、2D重占高地 3D神话难现 2011年,3D片大规模的出现在买断片的行伍之中,并扮演了领头羊的角色:《惊天战神》不仅实现与北美同步上映,且一举拿下超过8500万的超高票房,而以卡梅隆监制这样的噱头进行宣发的3D影片《夺命深渊》更是砍下1.2亿票房,成了2011年中国影市成色十足的大黑马。然而,这些奇迹与神话在2012年的买断片市场都没有重现:2012年,以买断片名义上映的3D影片只有7部,较之2011年还少了一部,而且票房收入前两名均非3D片---《机械师》9200万拔得头筹,韩片《晚秋》以6700万名列第二。当然,这些也并非坏事,买断片应该回归它最初的定位上,为小众片市场赢得一片天空,以质量取胜,而不是以视效搏取眼球。以目前中国影市的盘子计量,已经足够容得下多部精致小片。引进方、观众各得其所的目标在当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现在需要的是主管部门再给点优惠政策,特别是审批方面能更为灵活高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