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布鲁
楼主: Z

自我扫盲贴(严重灌水,慎入)

[复制链接]
Z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DVD机
讨论完显示设备,还要说一下DVD碟机。别看DVD的主控芯片只有少数厂家把持(索尼,松下),但是DVD被解码后的成像信号的修饰效果,各厂家有很大的不同。
DVD机目前市面上都是“逐行+双解码”的,还有少量老式非逐行的产品。如果一些名牌大厂的产品以极低的价格在促销(比如三四百元),你一定要问一句是不是逐行的,这太重要了,许多厂家在甩淘汰了的库存。宝马配好鞍,高清逐行当然要配逐行DVD,否则效果反不如普通隔行电视,虽然后者有栅栏门儿的感觉,但在图像还原性比逐行电视配隔行DVD要清晰。
不久前DVD厂家相继推出了可以放映“MPEG4”压缩格式的DVD机,使得MPEG4跨出了电脑平台,向家电挺进。这种DVD机得到了像微软这样的巨头支持,可以播放AVI和WMV格式。
有人看到MPEG2比MPEG1强大很多,所以从简单的序号关系认为MPEG4比MPEG2更优秀,许多商家也在这样宣传。MPEG4的正经名称是ISO/IEC 14496,在图像质量与压缩码率成为鱼与熊掌之势时,MPEG4舍鱼而取了熊掌,所以MPEG4的图像质量不如MPEG2,但是体积要小得多。虽然二者都是720*480分辨率,但就算用MPEG4的最大码率(4Mbps)来压缩,依然无法与MPEG2的高码率相比。但是MPEG2在码率低于3M后画质便开始急剧下降甚至惨不忍睹,而MPEG4在1M以下仍然表现适中,与2M时区别不大,在500K还能对付着看,效果与VCD不相上下。这就是MPEG4的本质,为低码率而存在。并非一些兜售压缩DVD的商家所言,MPEG4碟一张盘放五部电影,画质可媲美DVD,现在许多新标准都是这个路数。过去人们总习惯于用扫描线的多少来评价画质,这个时代在DVD到来时应该终结了。MPEG4与DVD同为480线,但总体画面质量差了很多。这就好象现在CPU只拼主频是没用的,AMD 64比同主频的INTEL要快很多,整体质量的考量才是根本。

MPEG4的故事
其实MPEG4在MPEG组织公布之初就被微软看中,把它做在了WINDOWS里,支持AVI文件,这是九十年代末的事情。一开始MPEG4的V1与V2版效果并不好,经过微软V3版的改进后大有改观,成为一种新的流行标准。但是微软的老毛病又犯了,将V3版只用来支持ASF媒本流格式,并将代码封闭,专而利之。一直与微软战斗的资源共享派当然不干了,一些高手成立了DXN公司(DivX Networks),将V3的内核成功破出,独立开发了全新的MPEG4编解码器并免费流传,成为MPEG4的新一代利器,这便是DivX 3.11,它的来势汹汹,势头很快盖过了微软的MPEG4 V3。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微软要追究DIVX的责任,使得DXN公司不得不抛弃一些技术,尽最大的可能保留一些关键自主技术并申请了合法化。之后,为了弥补所抛弃的部分,DXN展开了一项OpenDivxCodec软件协作活动,完全开放的代码如同UNIX一样吸引了各地许多高手参与改进,终于有了Encore2版,DIVX完全摆脱了微软的阴影。此时的DIVX已经在MPEG4领域红透了半边天,DXN公司成名大振,盟主地位已现,就在桃子熟透时,DXN一抹脸儿突然改变初衷,像微软当年一样封闭了源代码,并信誓旦旦地拿出了当年的开放式软件条款,开放式软件有两种条款,GPL和LGPL协议,前者是完全开放的,后者是在某种条件下可以化为私有的,DXN恰是使用了后者。谁也没有注意到这个早就留下的陷井,各路软件高手大呼上当。紧接着DXN在Encore2的基础上开发了Divx 4系列,等到DivX 5出台时,已经要求严格的付款注册了。于是攻守之势再易,转瞬间“几度夕阳红”,新的对抗DIVX的组织成立,名字恰好相反,取名为XVID,誓与DIVX作战到底。在原来OpenDivxcodec的基础上,高手们不久便开发出了XVID,其性能与DIVX5不相上下,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但是不唯利是图的话,这样的红旗又能打多久呢?
不管怎么说,作为DVD厂家,MPEG4这三家谁也得罪不起,它们都有一定的用户群,所以只好来个“全兼容”。这应该感谢为DVD机写MPEG4支持的OS厂家,我一直不知道它们的具体情况,不过我可以告诉大家,虽然支持MPEG4的DVD机有许多种,但其OS只有两种。如果我们以界面形式为界定的话,一种是在屏幕左面列文件名的,我称之为“左列式”,代表DVD厂家是新科、厦新、金正等,一种则是在右边列出文件名,当然就是“右列式”,代表厂家是Philips、万利达和现代。左列式的图像色彩好,并且支持画面的缩小与放大四倍,但因为MPEG4的格式太多,极个别的不能支持;右列式的图像偏亮,画面不能缩小只能放大两倍,但兼容性极高,几乎支持所有的MPEG4格式(AVI,WMV)。左列式目前我发殃的只有上述三家,价格要贵一些,其余全部是右列式OS。其中性价比最高的居然是“现代”,我以前根本不知道现代也做DVD,在北京家电市场三巨头国美、大中和苏宁中,只有苏宁店有售,是由深圳一家合资公司做的。
DVD厂家们将支持MPEG4的这些AVI影视文件称为“网际电影”。其实网上最多的是RM文件,体积更小,可惜还没有这样的DVD机。我做过很多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播放MPEG4的这一功能实用性并不高,一个原因是DVD机在播放AVI文件时会有范围误差,内容超出电视屏幕,如果字幕行位置太低,有可能被侵吞掉一部分。这下才明白画面“缩小” 功能的用处了,缩小一半后就可以显示全了。有意思的是,右列式虽然不支持缩小,但原始能见范围比左列式大一点(有限),真让人无所适从啊。另一个MPEG4不适用的最致命原因是,目前支持MPEG4的DVD机只能按4:3的比例播放AVI,而电影大部分都是宽银幕,这会造成画面不匹配,横向丢失严重,放大失真等连锁反映。所以MPEG4画质媲美DVD是无稽之谈。

DVD机的选购
如果不兼顾MPEG4功能,只需要选购名牌大厂的产品即可,它们对色彩还原等细节上把握比较好。国产DVD机中有九大厂家值得一提,它们的联盟在折腾EVD产品:上广电(sva)、新科(shinco)、厦新(amoi)、金正(nintaus)、步步高、万利达(malata)、金裕兴、创维(skyworth)、长虹(changhong)。另外还有宏图(hiteker)不错。最大的DVD厂家是新科,上广电也是请它做的OEM。

DVD机的视频输出方式
逐行DVD可以包括五种视频输出方式,普通的AV视频输出、S端子输出、隔行分量输出、逐行分量输出和VGA输出。前三种已经是隔行时代的产物了,后两种输出对于DVD的画质很重要。
色差分量是指将视频信号以蓝(B)、红(R)以及色差值(Y)输出到电视上,所以它包括三个输出头,是普通的AV“莲花头”,在隔行时是Y/Cb/Cr,逐行时是Y/Pb/Pr。有的DVD机将逐行分量与隔行分量分别输出,这在老机器中常见,效果最好。现在为了降低成本合二为一了。逐行分量的特点是清晰度高,亮度高,色彩真实,缺点是会有少许的信号偏差,看文字时有扭曲感,看画面时很“锐”(sharp),这个缺点却恰恰成为看DVD电影时的优点,人物的通透感极强。
VGA是电脑的显示标准,它是以RGB三原色来传输,接头为15针梯型口,从原理上来说它的信号最保真,看文字等信号时非常平滑,逐点柔和,但也由于太过精细,使得画面整体偏柔,对比度差,与逐行色差分量相比看电影时缺乏层次感。
以上两种输出是DVD画质最好的输出。一些DVD机偏偏在这两种输出时出现问题,有的是在逐行分量输出时对比度异常,不但色彩不饱和而且亮度超高,下调也无济于事,这种现象最常见,有的在VGA方式时色彩过于浓艳、亮度低,甚至出现套红不准或者白平衡失调的现象。在众多的DVD机中同时两种输出都表现出色的几乎没有,这又成了鱼与熊掌的问题了。所以要强调大厂名牌,像新科、宏图等国产品牌,二者的协调上比较适中,尤其是逐行分量表现出现,很适于播放DVD电影。上面提到的现代,虽然在MPEG4功能中性价比不错,但在逐行分量输出时就出现色彩异常,没有饱和度的现象,在VGA输出时色彩过于浓艳失真,要进行电视机的降色调整,调完后翻回去看正常电视节目都快成黑白的了。在普通的家电商店中,展示DVD都用的是AV或者S端子,这些端口在色彩、亮度和对比度上都不会有问题,但画质较差,所以在选购DVD机时,一定要让商家试试VGA或者逐行分量的效果。可惜这些是针对逐行电视的,商家一般展示DVD机都在用隔行电视,连个接线头都没有。好在大商场是可以换货的,回家一定要好好试试才行。

既然说到了接口,顺例提一下未来比较流行的高保真接口DVI。适用于高分辨率多色彩的纯数字传输,也兼容模拟接口,带宽可达1.65Gbps,用于高清分辨率输入(1920*1080)完全没有问题。电脑高端显卡都配有此接口,虽然大部分用户都没有DVI的显示设备,只有部分高档高清电视才支持这个接口,但它确实给VGA带来了冲击。不过这和我们讨论的重点没有关系,因为目前的DVD不需要用到这么高的带宽,

DVD图像的最佳播放组合
在图像分辨率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是个头儿越小越“清晰”,这是由于人眼的精度限制以及对细节的错觉造成的。在电脑上也是如此,一张较模糊的照片,如果在PHOTOSHOP中缩小到50%甚至更多,看上去会比原来要“清楚”。同样的,小屏幕比大屏幕显得清楚,也就是说小屏幕使人忽略掉的细节更多,容易藏污纳垢,使人无法真正判断一张DVD的画质。我到一位朋友家去作客,朋友听说我喜欢收碟就问我有没有最新的电影,比如最近的《特洛伊》、《后天》之类。我说没有,一位朋友就拿出《后天》来说,你看看吧,很不错的,地铁边上买的。我说要等好版出来再看,朋友就急了,这就是好版啊,真的很清楚的。于是我们便在一台21寸的小电视上播放起来,隔行的感觉虽然稀疏不过我能正确还原,只需要看一两眼我就已知道这是下载版了,比枪版好点有限,用RM翻成MPEG2后做的DVD,在21寸电视上都出现马赛克,这如何能接受?这说明我们在品评DVD画质时,需要有一个标准,这是我下一章要谈到的。建立这个标准前,我们要有一个公认的平台。
我建议的播放平台就是:逐行电视+逐行DVD+逐行分量的连接方法。
电视的大小最好是34寸,如果预算有限,至少也要29寸的真逐行(29寸电视为了追求低成本有的会有极大的水份,号称的逐行达不到要求),要区别出来也很简单,看电视机后面是否带有VGA和逐行分量接口(Y/Pb/Pr),这才能看出画质细微的差别。网上许多发烧友DVD大虾,都在用电脑看DVD,这会极大降低对画质的敏感度,有的大虾认为“有颗粒感”的DVD画质就很好,有的则相反,其实只要放到大型的逐行电视上一看,马上就会有答案,根本没什么可争的。电脑显示器点距小,没有辉度,在播放DVD画面时的显示算法与电视也不同,容易出现“毛边”。如果你不用特殊的播放器,只用普通的软件来捕屏,你会发现你捕到的是一个极怪的内容似乎并不存在的画面。
因此要搭建一套可以用来审查DVD光盘画质,甄别细微差别的系统,应该需要34寸的逐行电视机(至少29寸)+逐行DVD机,并用逐行分量的方式接入行。


小结:
1:DVD的音频最好用5.1声道的音响系统。
2:看DVD最好的设备仍然是电视机。
3:逐行与高清电视有很多猫腻,购买时要注意。
4:电脑与DVD机,在还原图像时,各厂家效果都有些不同,请选名牌大厂。
5:目前MPEG4在DVD机上不太实用,除非能改进缺点。
6:逐行电视配逐行DVD机效果最好,建议用逐行分量的连接方式,电视机与DVD要都要有“Y/Pb/Pr”的接口。电视机大小以34寸为宜,最少要29寸,这能对画质进行品评。在电脑上或者小电视上,是难以看清真正的画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Z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D海风云第五篇――DVD光盘的选购(上)
老剑

市场上的DVD光盘有很多,正版、盗版,碟版、清晰版,各种版本让人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在前面进行了大量的预备知识铺垫,一切都是为了选购高品质的DVD光盘服务的。首先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如何衡量一张DVD光盘的画质呢?目前这方面还没有公共标准,为方便甄选,我个人尝试建立了一套简单的画质等级标准。

DVD的画质等级

我希望帮助大家确立对DVD画质的敏感度,这便是此章的目的。在符合前文提到的DVD画质评测平台的基础上(逐行电视+逐行DVD机+逐行分量接入),我们衡量某盘DVD光盘的画质,需要注意如下几个要素:

DVD画质的四个要素
一:清晰度。
画面清晰度很难用白话来描述,有人说是锐利度,有人说是细腻度,总之画面看上去不够清晰甚至稍有模糊都是不正确的,DVD不同于VCD和录像带,它的清晰度在逐行条件下很接近自然实物。要想准确地表述清晰度的概念,需要借助摄影中的名词“聚焦”,清晰的画面一定是聚焦正确的画面,相反,不清楚的画面就好象照片聚焦不准一样,摄影中称为“失焦”。电影本身作为视觉艺术不会出现失焦这种低级错误,画面不清完全是由于片源不正和压缩算法不当造成的。清晰度是衡量DVD画质的第一要素,看不清楚的DVD电影还不如不看。
图一:
片名:透明人(Hollow man) 出品商:碟圣D5
总容量(Gbytes):4.21 影片容量:4.10
时长:1:52 音响:AC3 6+2+2 字幕:3
图片:
说明:如果你觉得看得还清楚的话,那可真是对DVD放松要求了。这是典型的失焦现象。

图二:
片名:透明人(Hollow man) 出品商:丽晶D5
总容量(Gbytes):4.33 影片容量:4.32
时长:1:52 音响:AC3 6CH 字幕:5
图片:
说明:看看这一版,有什么不同吗?

注:1:影片容量指的是电影正片内容,不包括DVD片头和花絮等。
2:音响,AC3――6,是指有一个AC3的5.1声道(6CH),如果是6+6,是指有两个AC3 5.1声道,6+2是指AC3 5.1+AC3 2CH的双声道。一般5.1是电影原声,2CH声道为配音或者导演解说,详见第四章有关DVD音响部分。
3:字幕5是指有五个字幕通道。
4:图片地址URL请自行粘贴到新窗口观看。
5:DVD是720*480(N制)的1.5:1格式,存贮1.78:1或者2.35:1的影片会相应拉长,播放时自动还原。详见第三章。我们的截图完全保留DVD存贮时的状态,而不是播放时,所以会有拉长现象。
6:截图完全保留DVD原大,在电脑上可能不易看出效果,电视上最为明显。

二:色彩。
色彩指标里至少包括三个要素,色彩还原准确,色彩饱和适当,和曝光准确,抱歉一连串引用了三个摄影中的名词。通俗地讲,色彩还原准确就是指该是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红是红,绿是绿。这不废话吗?其实不然,有很多影片在制成DVD后都出现了色彩失真的现象,与影院中的效果大相径庭。
图三:
片名:少数派报告(minorit report) 出品商:佳美D5
总容量(Gbytes):4.08 影片容量:3.76
时长:  音响:AC3 6CH 字幕:7
图片:
说明:这是明显色彩不饱和的一般,正是所谓红不红,绿不绿,实际上,这部电影的好版在市场上很难找。
色彩饱和适当是指色彩艳丽,赏心悦目。由于光照和器材等原因,成功的电影在拍摄后会出现比自然影像和景观更美好的画面。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个不怎么样的景区或者院落,经过拍摄在银幕上分外诱人,树更绿了,天更蓝了,优于自然视觉的色彩饱和在这里起了重要的作用。
曝光正确当然是指电影制成DVD后的画面效果,拍摄时是不会出现这个问题的。这也是拜压缩过度所赐,当然片源不正(比如枪版)更不用说了。压缩不合理会使DVD的图像看起来有如曝光不正确,有白花花的过曝或者灰暗得看不清的欠曝现象。
除了以上三个要素,还有合适的对比度,亮度等因素,决定着一盘DVD的色彩质量。一个最低限度的标准来衡量,DVD的色彩各要素至少不应低于电视节目。这应该很容易对比出来吧?


三:压缩度。
我们首先来计算一下,一部90分钟的DVD在没有任何压缩的情况下应该占用多大容量呢?
720 (像素) X 480 (行) X 3(RGB三原色) X 10 (bits) X 24 (帧) X 60 (秒) X 90 (分钟) = 1343692800000比特,要转换为字节再除以8,大约需要有170G的容量,如果加上声音信息和片头,DVD电影在不压缩的情况下200G总是需要的,更不用说一些长达两三小时的电影了。现在将这些信息存放在4.7G的D5或者8.5G的D9中,必须经过数十倍的有损压缩,画质损失在所难免。MPEG2虽然是一种很优秀的压缩算法,它能尽量减少画质的损失,但我们早就介绍过,它是一种动态压缩算法,码率可高可低,多大的码率或者说压缩率,可以使画面在有限的空间里得到最大限度的画质,是非常难以权衡的事情。每个DVD制作者对此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谁权衡与实现得最好,在空间与画质上拿捏得最准,既不造成浪费又能保持清晰,谁才是真正的高手,这也是DVD制作者应有的态度。
在JPEG静态图像压缩算法中,对大面积同色调的画面(比如墙壁、天空)压缩率最大,压狠了会出现水渍般花纹效果,如尿坑一般,常用PHOTOSHOP的人都会有体会。MPEG2处理大面积同色的原理大同小异,也是有损压缩,只是每帧画面的花纹位置不同,连续播放时就会出现“雪花”般的效果。注意观察雪花效果,将有助于我们判断一张盘画质的压缩度。
图四:
片名:断箭(broken arrow) 出品商:百灵D5
时长:1:48 音响:AC3 6+2 字幕:5
图片:
说明:看看,画面是不是压缩得全是小麻点了,放影起来这就是无数的雪花效果。在电视上看这种效果更夸张。

图五:
片名:同上 出品商:DNA(D9)
总容量(Gbytes):6.02 影片容量:5.22
时长:1:52 音响:AC3 6+2 字幕:5
图片:
说明:看看D9版本会不会有好转呢?很遗憾,《断箭》这部电影真的被市场遗忘了。也许,这与片源商的制作水平有关吧。

四:拉丝现象。
这又是一个难以描述的现象,因为它是一个动态中的效果,我无法在这里截一张明确的静态图像。拉丝现象经常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种是在隔行与逐行以及制式转换中,一种是在压缩制作中,其中后者占比例最大,尤其是在翻版复制的二次制作中。MPEG2的压缩率除了体现在码率大小之外,有的压缩工具还提供几档压缩时间,最佳画质的压缩时间当然最长,一般来说一张90分钟标准DVD被重新压缩编码成MPEG2的耗时需要几小时到十几小时不等,也就是说平均一天的工作量才能完成一部DVD的压缩。某些D商为了加快制作DVD母盘的速度,在压缩时选用了普通甚至快速的压缩方法,在码率不变的情况下会牺牲画质,造成拉丝的后果。一般在连续播放下错觉会将拉丝效果掩饰起来,考察一张DVD盘是否用了快速压缩,可以用DVD机的SKIP跳节方式来检查,注意观察节与节之间画面切换时的一瞬间是否出现短暂的拉丝现象。
不同的DVD机在还原逐行时对拉丝效果有不同的反应,这是一个由电视机、DVD机和DVD盘三者共同作用的复杂链,有的DVD机可以避免因为逐行转换造成的这一现象,比如PHILIPS等,它可以兼容PAL制下的逐行,一般DVD机都只在N制下逐行,这就对DVD光盘的制作提出了比较严格的要求。


画质的评判范围
有了上面四大要素,我们可以来评测画质了。
评测画质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就象香水业的鼻子、音响业的耳朵一样,影像业中优秀的视觉辨察力是至关重要的,人们把这种特殊人才称为金眼睛(Golden eyes)。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DVD爱好者都有火眼金睛,任意几段画面便能辨出其中三味。因此我基于一般视觉能力,设计了几处最容易分辨的地方,如果你想评判你的DVD,尽量挑选这些段落来观察。

一:人脸。
有关科学统计,人类大脑一半以上的工作是在存贮和识别其它同类的面部,也只有人类对其它同类的面部特征最为敏感。人的面部不但长相不同,表情也不同,传达着无数的信息。电影作为视觉艺术,对人类面部的捕捉更为重视,可以说电影就是用不同的人脸来讲故事。人的面部是有光泽和纹理的,经过镜头聚焦以及灯光照射,在电影中可以反应出最佳状态,其细腻程度大于我们的自然视觉。相比观察景物或者静物,仔细观察人脸更容易捕捉画面清晰度的变化。需要注意的是,尽量选择半身左右的人脸镜头,超大特写画面容易迷惑我们的眼睛,掩盖了精度损失,让我们产生“还不错”的错觉。这也是许多彩色喷墨打印机展示样张时的高招,A4幅面的特写照看上去一定比五寸的合影照要精细得多,让你觉得眼前一亮,其实精度并没有提升。
注意观察DVD电影中角色的面部,还有助于我们判断画质的色彩饱和度,太冷偏暗的肤色是不正常的。另外,压缩过度的影片,人物还会出现阴阳脸效果,显得曝光不准。前面提到的《透明人》一片便是个例子。
二:强光源。
一些强光源比如太阳、火焰等会产生光晕,在数字化压缩算法中,光晕的渐变过程是灰度等级的体现,压缩过重会使光晕过渡不自然导致失真。在电影中,最常见的光源除了太阳与火焰,还有夜晚的霓红灯,它们应该具备自然和协的光晕过渡。美国大片中最重要也是重常见的光源是汽车金属漆的反光,请在DVD中仔细观察,它的清亮与否是DVD画质压缩率的重要旁证。压缩失当的DVD会在强光下产生曝光过度的现象,甚至渐变失真,出现同心圆效果。
三:天空和墙壁。
观察天空或者墙壁等境头,实际是在观察大面积同色下的处理效果。经过MPEG2的压缩,墙壁、天空等地方是否有雪花现象,轻重程度如何,这都关系着DVD的画质。因为大面积同色下出现雪花的概率要比其它场景大得多,这和MPEG2的压缩算法有关。如果雪花轻微得可以忽略不计,甚至用肉眼难以察觉,这便是DVD的上佳之作。数字合成电影在这方面表现最抢眼,其DVD效果甚至超越影院效果。
图五:
片名:黑客帝国(matrix) 出品商:丽晶D5
总容量(Gbytes):4.30 影片容量:4.17
时长:2:16 音响:AC3 6CH 字幕:3
图片:
说明:请注意观察墙壁,雪花现象非常明显。
图六:
片名:同上 出品商:译制经典D5
总容量(Gbytes):4.34 影片容量:4.27
时长:2:16 音响:AC3 6+6 字幕:5
图片:
说明:译制经典这一版也是如此。实际上,MATRIX第一集是用传统胶片方式转换的,效果都有雪花。后两集用了纯数字版,画质完美。

四:暗光。
在电影中黑夜的镜头会使画面整体偏暗,MPEG2的动态压缩率会自动增大,这个特性与大面积同色不同,它是动态压缩的必然产物。MPEG2的压缩特性有两点,一是重静轻动,静止画面压缩小,动态画面压缩大,二是重明轻暗,光线好的画面压缩小,暗光或者黑色画面压缩大,包括大面积阴影部分,画质会有很大的损失。所以有的影片在白天的画面表现几乎完美,可是一到夜晚画面就会出现许多雪花。评测一张DVD一定要尽量找些黑夜镜头来看,如果有的话。

观察完四个要素在四种画面的表现之后,我们就其结果为一张DVD画质打分了。

DVD的画质等级
我为DVD画质设计了四个等级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Z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DVD的画质等级
我为DVD画质设计了四个等级供参考。

第一级:最佳画质,无可挑剔
第一级画质要求图像清澈干净,色彩生动,各处细节包括人物面部清晰,反光表现突出,整部影片没有雪花现象,效果超过自然视觉。无论是D5还是D9,能达到这样的标准都是收藏首选佳品。在这一级上,D5与D9的画质是没有区别的,虽然D9的容量比D5大一些。当然,有的D9爱好者喜欢收藏盘中的彩蛋和花絮等,这个另当别论。一般来说,符合第一级标准的DVD盘大部分是近年新片,也就是DVD发布(1995)之后的影片,这部分影片大多采用2.35:1的画面比例。这时候的电影商已经注重了影院与DVD的双渠道发行,所以在影片拍摄时就为DVD的制作做好了准备,DVD的画质表现当然超强,比如《指环王》《MatrixII》等。即便是电影本身画质极佳,但在制作DVD时想要达到一级的效果并不容易,对制作过程要求十分严格(下文会有详细介绍)。大部分一级影片都是八大影业的产品,后期数字特技合成的电影占了绝大多数。当然少数欧洲和亚洲DVD也有例外,比如法国的《TAXI3》,韩国的《色即是空》,香港的《暗战II》,其画质也达到一流境界,不过都是采用16:9的比例制作,而且出自大公司的手笔。
有些DVD盘的大部分画面都很不错,只有少量镜头(比如暗影或者黑夜中)出现极轻微的雪花,实在不忍将其降极,放宽一点标准也可以归入第一级,如果最佳品质是1A级的话,那么这种小有瘕癖的可称为1B级。
第一级的画质堪称DVD的典范,是现行家用视频中的极品,甚至超越影院效果(胶片放大后画质有损,要知道清晰度不是与扫描线画等号的,这也是许多影像工作者的误区,他们需要一双金眼睛)。你可以情尽地紧盯着屏幕,用最挑剔的眼光来审视,最终你会发出“怎么会这样清楚”的感叹。一级影片不管你看没看过,不管你喜爱与否,就画质而言都值得收藏。看过这样的光盘你才会知道DVD强劲生命力之所在。
图七:
片名:指环王(the lord of the rings) 出品商:世纪经典(双D9之一)
总容量(Gbytes):6.35 影片容量:5.53
时长:1:45 音响:DTS+AC3 6+2*5 字幕:9
图片:
说明:这是翻自好莱坞一区正式版,四张D9,其中两张是电影正片,两张是花絮。这一版音响有点夸张,不但有了DTS,而且翻译声道有五条。画质嘛,当然是一流的,景深效果都非常明显,好象一张照片一样。

图八:
片名:黑客帝国二(Matrix II) 出品商:佳美D5
总容量(Gbytes):4.35 影片容量:4.20
时长:2:18 音响:AC3 6CH 字幕:4
图片:
说明:这是黑客帝国二的单张D5版本,由于采用了纯数字技术,所以画质一流,通盘毫无瑕疵。

第二级:清晰画质,不够完美
第二级画质的要求是要足够清晰,但允许有少量或者轻微的雪花。主观地说,如果你用挑剔的眼光来看DVD,觉得大体不错但不知为何稍有不满时,便可以归入第二级。通俗地说,第二级与1B级全在一念之间。具体来说,大部分画面清晰(聚焦准确)、色彩绚丽(色彩正确、饱和),人物面部反光细腻,但偶尔出现少量雪花,或者全程都有极轻微的雪花者,便可以归入第二级。再通俗些说,你一看就知道是DVD级的画质,但在雪花和颜色等方面有些欠缺,这便是二级画质。
另外,还有三种情况可以归入第二级:
第一,整张DVD或者大部分画面都有雪花,但极轻微。极轻微的标准是,在三倍电视的观看距离下不明显。这类影片一般出自大影业公司的近作,利用了后期数字技术合成,影片本身没问题,但由于在压缩制作DVD时以画质换取空间,产生了少许遗憾。虽然不影响整体效果,但比起第一级来,明显少了清澈感,这种情况在D5与D9盘中都会发生。当然也有D商进行二次翻片时为照顾D5的容量而强行使用高压缩率的情况,但这是少数。这类影片主要还是源自好莱坞,也包括部分欧洲、香港还有日韩以及少量国产电影,比如《寻枪》。
图九:
片名:回归者(returner) 出品商:DNA(D9)
总容量(Gbytes):7.91 影片容量:4.81
时长:1:56 音响:DTS+AC3 6*2+2 字幕:8
图片:
说明:虽然是D9,但是这一版雪花很明显,而且有偏色现象。但是它用到了720*480的全部画面来保存内容,作为非美版的DVD,这样的画质可以入选第二级了。

第二,色彩出重,画质没有明显雪花,但有轻微的失焦感觉(与第一级对比)。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大影业公司的经典老电影上,老电影从陈年胶片中修复翻制,其效果焕然一新,色彩比原先的胶片还要出色,达到这样的质量实属难得,绝佳收藏,比如《窈窕淑女》。
图十:
片名: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出品商:丽晶(D5)
总容量(Gbytes):4.32 影片容量:4.27
时长:2:52 音响:AC3 6+2 字幕:9
图片:
说明:这部奥德丽赫本的经典片,虽然是D5,但居然承载了近三小时的内容而且画质不失,能达到二级以上画质,说明片源处理非常重要。

第三,除了八大影业等庞大电影公司外,一些小影业公司或者独立制片人的电影,由于在DVD制作过程中设备与技术的欠缺,使得画质较好莱坞产品稍逊,虽然无雪花而且色彩亮丽,画面稳定,但是人物面部反光迟钝,构图没有层次感,有失焦的感觉,只能达到录像带的广播级效果,还有绝大部分港产经典片。他们使用了比较落后的“胶转磁”技术制成,对胶片的修复性较差,画质的失焦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除了以上三类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画面在室内和强光源下画质优秀,到室外后就出现雪花的情况;也有总体画质不错,但人物面部出现轻微花斑等颜色失真情况,都可归入二级。
图十一:
片名:倩女幽魂 出品商:永盛(D5)
总容量(Gbytes):4.30 影片容量:4.19
时长:1:31 音响:AC3 2+2 字幕:3
图片:
说明:这部王祖贤的经典系列,便是明显的胶转磁再制成DVD的作品,它的画质柔和,失焦较明显。有的人还喜欢这样的感觉,倒也是一好。可惜音响不好,两条声道都是立体声,没有5.1效果,这正说明是传统录像带技术所致。


第三级:画质勉强,内容出众
我称这一级为鸡胁级,从画质来说第三级不推荐收藏,具体表现为清晰度明显不行,失焦严重(比如),雪花过多(比如),颜色有显著偏差,比如上面提到的《少数派报告》。虽然如此,但因为下列三种情况,有时也只得勉强接受:
1:非八大影业出品的电影
一般来讲,八大影业出品的DVD电影质量都能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如果拿到了画质不佳的好莱坞电影,则大部分情况是没有找对版本,应该等更好画质版本出现,不必急于收藏,尤其是半年之内的新片,更需要耐心等待DVD正片的发行周期。
2:内容出众,久觅不得的电影
比如一些欧洲经典电影,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DVD产品画质不很考究,像法国禁演的最受争议的影片《强我》,雪花已经严重干扰观看,但版本难得,只得收下。
3:寻找不到画质更好的版本
比如前苏联的一些经典电影,电影胶片档案都已经面目全非,在我国只能找到当年作为译制片引进的录像带,用它们制作的DVD,不可能期望有多好的效果,比如《办公室的故事》,有总比没有强,先收下再说。我想很难再找到二级以上画质的版本了,这和DVD的制作与片源有关。
图十二:
片名:强我(baise moi) 出品商:不详D5
总容量(Gbytes):4.09 影片容量:3.56
时长:1:11 音响:AC3 2 字幕:2
图片:
说明:看得出这部DVD有明显的失焦现象,而且还有雪花。但是这部极具争议的影片连RATED删节版都极难寻找,既然看到了自然先收了再说。
图十三:
片名:办公室的故事 出品商:不详D5
总容量(Gbytes):4.36 影片容量:4.20
时长:1:30 音响:AC3 6+2+1 字幕:3
图片:
说明:这部的效果已经是家庭录像带的质量了,不但完全失焦模糊,而且也有过曝现象,PAL制4:3的电视版,本应该淘汰才对。可是我相信除了俄国人,不会有人再对这部电影进行重新修复了,所以这样的版本可能是我们能看到的最佳版了。有趣的是,这一版中居然有个单声道,可见片源有多么古老。

除了八大影业之外,欧洲比如法国、意大利,亚洲比如日本、韩国,还有中国及港台等地,他们出品的电影在制作DVD时技术都比较传统,大部分画质逊于好莱坞电影。另外,独立制片人或者小制片商,他们没有实力对DVD版本精工细作,加之一些D商水平有限,这样的DVD在画质上是没有优势可言的。所以我们对欧洲和亚洲电影的收藏尺度可以放宽一些,三级画质也可以收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推广,DVD中好莱坞一枝独秀的局面终有百花齐放的一天。

第四级:垃圾画质,绝对淘汰
第四级根本不是DVD该有的画质,从一些光盘内容来看,连VCD级都达不到。这一级影片已经不需要什么辨察力,很容易看出来。单纯的技术原因无论再怎么差,压缩得再狠,只要片源清楚,绝不会出现第四级的画质,这一定是D商的片源不正造成,为求利润不则手段。有的D商甚至从网上下载RM格式的视频文件作为片源,这样的版本大多出现在新片中。网上电影大部分就来自于DVD,经过缩小和强烈压缩上传,下载后再制作DVD,相当于用照相机翻拍文件,缩小压缩后,再放大着用打印机打出来,其效果可想而知。更有甚者抱着摄像机去影院偷拍,然后像录像结果翻制成DVD,这类版本被称为“枪版”,臭名昭著,比如这一版《最后的武士》。不要小看小小的DVD光盘,其中门道甚多,让人防不胜防,所以一定要选对DVD片源。
图十四:
片名:最后的武士 出品商:不详(D5)
总容量(Gbytes):4.07 影片容量:4.02
时长:2:24 音响:AC3 2 字幕:无
图片:
说明:枪版已经不是画质损失的问题了,而是画面内容都要丢失。它不但没有字幕,连音响也只有一个立体声,字幕是直接打在画面上的,而不是DVD式的叠加方式,一看便是转自VCD,而这盘VCD还是枪版。在VCD时代,我们几乎是在枪版中渡过的,可不能再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啦。
图十五:
片名:最后的武士 出品商:丽晶(D5)
总容量(Gbytes):4.29 影片容量:4.23
时长:2:24 音响:AC3 6*2+2 字幕:5
图片:
说明:一些人振振有词的说,新版虽然没有好版,但是也能凑合看,至少先睹为快,把故事看完,然后再找合适的等好版。看看这一版真正的DVD,你知道平时看差版时损失了什么吗?与其这那亲的画面污染我的眼睛,不如不看。否则连构图方位都会出问题,更不用说画面要交待的细节了。看得清那张板上的字吗?:)

与一二级相比,凡是觉得画质不堪忍受的都可以扔作四级。四级画质的DVD是不值得收藏的,除非不是电影,而是一些翻制的电视节目,或者一些非常古怪的内容,全这与我们谈的电影收藏就不相干了。比如一部伊朗拍的《出租司机访谈录》,导演本身就是用普通DV拍摄而成,画质还不如电视节目,但情况特殊,也就认了。再如电视剧《过把瘾》,雪花严重得让人睁不开眼,但由于是电视版本,就不细究了。至于一看就是VCD级的,甚至像转录过N次的录像带的DVD画质,我每次看到都会痛苦地大骂一声,这样的出版商简直是对DVD的泄毒。要知道DVD不是一种简单的介质,它代表着一种影像的品质。更令人气愤的是,许多三四级画质出现在国内正规的音像出版单位发行的所谓“正版DVD”中,引发了藏碟爱好者对正版的强烈指责。

看完我的四级画质标准不知你有何感想,面对你的DVD收藏,是否需要拿出来重新过一遍,按画质而不是按内容来分类?如果你的DVD收藏中有四级画质,或者三级的八大影业电影,建议你单独把它们拿出来列入黑名单,一有机会就把它们做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Z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DVD的收藏

这本来应该单独成立一章,是我们讨论的最终要点,重中之重。但这一章有两大问题的预备知识需要交待。第一大问题是最最敏感的问题,也是本文无法在正规刊物上发表的致命原因,对于DVD,我们应该收藏正版还是D版?第二个问题是,如果要收藏D版,要注意哪些问题。前者是个重要的选择,作为预备知识可归本章,后者详见下章。
谈到收藏,先要解释几个常用名词:
D版----盗版,成为这个敏感词的代称。
D商----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盗版商,也叫DS,二是泛指碟商。大同小异。
洗盘----用好版将差版淘汰出收藏队伍
片源----电影内容的来源

如果将DVD盘进行最简单的分类的话,那么它只有两大类:正版盘与盗版盘。我们应该收藏哪种?在“支持正版”的口号响彻云天的今天,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别的答案,但我经过个人研究,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正版盘。

正版DVD的定义和适用范围
DVD的区码问题前几章已讲过,八大影业作为DVD的主要推动者,严格遵守的区码也是他们版权购成的一部分。他们将全世界DVD的发行分成区域,制作质量最高的是北美一区,其次是欧洲日本二区和东南亚三区。中国属于六区,很遗憾,我国DVD制作水平最低。因此,对我国用户来说,正版DVD的三个要素是:
1:正规音像出版单位
2:出版内容正式被授权
3:八大影业产品要六区区码
不满足以上任何一个条件,都属于盗版。当然,非八大影业的电影,是不受区码限制的。那么我国满足这些条件的所谓正版音像单位,他们制作的DVD质量如何呢?这个答案非常简单,四人字:画质很差。一般国内DVD的画质都在三级以下,极少数可以进入二级,一级画质的几乎没有。D版商不同,对于八大影业的影片,他们往往直接取材于已发行的一区或三区的DVD,画质一般都不错,大部分在二级以上;对于国产影片或者港台等地自有版权电影,D商便直接翻制于正版。人们常说一些事情到了国内就走样,在DVD上又应验了,这个奇特的现象是,在我国,盗版DVD画质等级大于等于正版画质。为什么DVD的制作会使画质有这样大的差别呢?我国正版商与盗版商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这还得先从DVD的制作技术谈起。
图十六:
片名:英雄 出品商:伟佳、飞仕(D5)
总容量(Gbytes):4.31 影片容量:3.50
时长:1:36 音响:AC3 6+2 字幕:3
图片:
说明:这就是那部拍卖DVD版权1600万的《英雄》,ISBN 7-88513-266-8。制作的感觉还是不错的,居然在一张D5里放入了花絮,而画质没有受到太多影响。有极轻微的雪花,但可以进入二级画质。令人奇怪的,既然是在中国发行的自有版权正版盘,为何用N制来制作呢?难道请了国外的制作商?而且是借用书刊号ISBN当作电子出版物发行的,而不是DVD惯用的ISRC,怪哉。


DVD的制作
DVD的制作大概分为三大步:一,将片源数字化,二,字幕、声音合成,三,按MPEG2编码压缩成DVD母盘。其中影响画质的是第一步和第三步。第三步压缩不当会使画质受损,但效果不会太差,使得画质堕落到三四级水平的罪魁祸首是第一步,数字化片源的过程。

片源的数字化

新兴的纯数码版
电影拷贝在过去都用胶片,在播放和保存过程中容易出现损失。2000年以后,纯数字技术开始崭露头脚,比如《黑客帝国II》、《X-MAN2》等,他们可以利用大容量的硬盘、光盘甚至超宽网络为传载手段发行数码版的电影,色彩和清晰度最佳,有的还要供给IMAX影院播放。当然这样的影院还是少数,他们会同时发行胶片版的拷贝。纯数字化电影与DVD是近亲,在制作光盘时效果最好,一般都是一级画质,可惜这类电影制作与发行成本高昂,品种屈指可数。

传统胶片版
电影作为一种成熟娱乐产品,制作成本不能不考虑,就算是财大气粗的八大影业,也不可能每部电影都采用纯数字技术来制作和发行,更何况还有过去浩翰的片库。所以绝大多数的影片还是在用胶片保存。从电影胶片上将图像数字化,这个过程是导致画质差异的关键。
要知道脆弱的胶片在保存前就几经折腾,大伤元气了:
1:胶片制作:电影胶片在拍摄和剪辑完成后,要经过冲印,从负片转成正片,还要复制拷贝以供多家影院播放,这中间会损失一些画质。
2:胶片质量。不同的胶片质量不同,其效果就不同,就像过去摄影时进口胶卷与国产胶卷的差别一样,色彩、清晰度都有差别,因为电影屏幕很大且没有对比,一般人不会留意。八大影业可以说是最注重胶片质量而且也最不惜成本的,但是其它国家比如我国,在经济落后时期,昂贵的胶片代表着巨大的拍摄成本,演员们都争取“一次过”,减少重拍的浪费,所以胶片不但在数量上慎用,在质量上也不敢奢求。因此同一时期美国电影与其它国家电影相比,其画面的优势是很明显的,更何况还有好莱坞豪华的灯光和拍影器材助阵。
3:保存:电影拷贝的保存非常重要。最近八大影业中历史最悠久的米高梅(MGM)打算卖掉旗下的电影公司,索尼与时代华纳争相出价50亿美元,他们看中的便是米高梅那丰富的宝藏----“片库”。电影拷贝的存放在好莱坞是一项专门的学问,从黑白默片时代开始,对拷贝的保存就已经非常在意,诸如恒温恒湿,闭光除尘,防霉去菌,定期翻新之类。其它我国比如我国电影胶片的保存手段比较落后,拷贝损伤严重,直接表现出来的结果便是画质模糊,胶片变形造成播放时抖动严重,划痕过多造成下雨般的效果。在电脑图像特技中专门有一项模拟老电影画面,便是仿着胶片轻度划伤的效果。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电影如卓别林时代的黑白片画面都还算清晰,而我国五六十年代的拷贝画质就已经让人担忧。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如何尽快抢救电影片库,以数字化技术保存,是全人类面对电影文化遗产的问题。
图十七:
片名:《刘三姐》   出版商:深圳先科
图片:
说明:小时候可喜欢她了,看,这是刘三姐刚刚叫完阿牛哥的镜头。画面明显失焦,虽然是PAL 576线,少了马赛克,但清晰度比VCD也好不到哪里去。画面有胶片划痕,这可是六十年代的作品呀。

传统技术
早在录像带时期,电影内容便从胶片中被移植到录像带上,这种传统技术被称为“胶转磁”(telecine)。制作者将图像从电影胶片中解读出来转换成电磁信号存贮在录像带上。由于是模拟技术,在复制和转换过程中损失严重,效果相比胶片当然不会好。广播级的设备为了尽可能在复制和编辑中减少画质损失是煞费苦心,效果较好的设备代价极其高昂。可是就算最清晰的录像带也只能达到二级稍差的效果,供出售和租赁的家用录像带画质只有广播级的一半,四级稍强的水平。VCD的出现为胶转磁技术又加了一个步骤,将录在录像带上的信号再进一步数字化,然后编码成VCD格式。其画质本就与录像带(VHS)接近,这个转换在当时问题不大。老实说,VCD那320*240豆腐块大小的原始画面还是挺清楚的,可一旦放大成全屏幕或者在电视机上观看,画质就不行了,这如同在PHOTOSHOP中放大了200%以上的效果。
DVD出现后,出于惯性和技术限制,很自然地将制作VCD的一套照搬过来,只是最后编码时将MPEG1换成了MPEG2,虽然画面变大了,但精度没有本质提高。经过胶转磁的损失,这类DVD看起来画面显得非常柔和,感觉有些轻微失焦,属于三级画质。有代表性的是经典港片DVD,比如《倩女幽魂》等。几乎所有的港片和国产片,还有大部分欧洲片,都在使用这种传统的制作技术制作DVD,直到近一两年才有些改进。
至于我国的DVD发行商们,手段就更多一些,不管是胶转磁,还是从录像带、LD甚至VCD上翻制,由于DVD光盘的市场普及,利润趋使着这些手法都涌向DVD中,说好听了叫百川归海,难听点就是藏污纳垢。更可悲的是,胶转磁的设备也有好坏之分,昂贵的设备我国一般的出版单位都没有,如果把顶级设备比作CPU的P4 3.0的话,我国大部分还在使用P3 或者赛扬。所以我国出版的DVD质量普遍不行,DVD作为一种画质的代表,在这方面却误导了新手,因为在收盘初期他们大多不问画质不问品牌,见到影片名称合适就收,认为DVD画质一定清楚肯定没问题。所有藏家包括我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我曾回头检敛了一下过去收过的盘,达到二级画质的不到四分之一,一级的几乎没有,其余的都是被藏家称为必洗的“垃圾盘”。

新技术
既然中间环节如此不堪,不如索性甩掉,于是“胶片扫描”的影片数字化技术出现
。虽然扫描不算太新的技术,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但是针对胶片进行数字化处理还是近几年的事情,与之配套的是一套代价高昂得有点可怕的设备,它包括扫描时的优化、扫描后的存贮、图像修复、技术合成以及最终编码等一系列流程。这样一台后期数字化设备不包括编辑终端就已经价值数百万美元,只有拼命推动DVD市场的影业巨头才舍得这样投资,比如时代华纳拥有的Thomson Spectre系统。之所以代价如此昂贵,是因为这样的系统所处理的对象是“完全没有压缩过的”电影图像。我们在前面讨论过,DVD画质的90分钟电影不压缩需要200G左右,为了满足数码影院、IMAX甚至数字高清电视(1920*1080)的播放需求,这种系统处理过的电影画质可以达到4096*2048,单幅画面近九百万像素,甚至超过了现在最高档的数码相机,比DVD清晰十几倍,其扫描后的影片体积可想而知。更何况一部电影扫入后不是短时间内能处理完成的,为了应付影业公司不断增长的DVD制作需求,时代华纳为这种系统配备了10TB(10000G)的硬盘库,饶是如此庞大的系统,也只能同时保存和处理三到四部电影而已。
高昂的代价还远没有结束,对电影的扫描结果进行逐帧的修复与合成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一部90分钟的电影至少需要90*60*24= 129600帧的处理工作,这需要造价高昂的软件来协助处理。加之后期出色的音响制作与合成,一部出色的DVD的制作投入是相当惊人的。当我们感叹一级画质的完美时,谁会想到其背后如此惊人资本与技术运作。我曾经收藏过一部由美国影业公司抢救修复的我国早期珍贵的电影----阮玲玉的《神女》,据传胶片已霉变溃烂,经过修复还能达到三级画质实属不易。当然,买的不如卖的精,趋动八大影业如此投资的是市场回报。2004年,电影的DVD收入首次超过了其票房,成为电影工业新的利润增长支柱。同样在我国市场DVD也开始火爆,但我国音像出版商又是怎样制作DVD的呢?
图十八:
片名:神女
总容量(Gbytes):4.08 影片容量:3.39
时长:1:14 音响:AC3 2 字幕:1
图片:
说明:虽然极尽努力,但是画面还是有胶片损坏的蚀斑,这一帧算少的,有的已经花得不成样子。还好被后期修复成数字版,否则如何面对文化遗产。人说阮玲玉有抒不完的忧愁,她的人25岁早逝已经令人嗟吁百年,她的戏就不要再让人有痛失的遗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Z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的DVD制作
我国许多问题有市场经济转型等诸多巧妙理由来化解,但是整个社会形成的“向钱看”的风气是不争的事实。其具体表现最明显的便是商家的急功近利,对用户不负责任,赚钱赚的都是短平快的小钱,不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音像出版单位更是如此。我们这里不谈别的,只谈DVD。
正规的音像出版单位在制作外国影业公司的DVD时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向已经取得某电影DVD总代理权的国外制作公司申请区域代理权,另一条便是直接向影业公司申请区域发行权。一般来说,国际代理公司会提前做好DVD母盘,只需要加入字幕或者配音等后期翻译工作,然后再合成编码,质量比较有保证,画质都在二级以上,而且内容较新,比如东方音像的《哈利波特》双D9。但是好莱坞电影的总代理权拿价不菲,所以转嫁到国内区域代理商头上也很昂贵,更何况在市场销路还不明朗的情况下,惯走捷径的国内商家会选择更低成本的短平快路线,抛开国际代理商直接向影业公司购买发行权。可惜新影片的价格令他们却步,三年以上的“老片”和低成本制作的电影,由于其低廉的价格,成为国内音像出版商的首选。但是紧接着迎来了两个问题:1,国内音像商大多在用胶转磁中较差的设备在转换母版,没有能力直接制作高清晰的DVD;2,电影母版有可能不是胶片形式获得。按照影业惯例,发行档期结束后影院要将拷贝归还原影业公司,大部分拷贝会被销毁,少数收存,另再做一个录像带版本以备用。所以小规模的发行申请,影业公司只提供录像带。我国很少有直接的DVD发行申请,一般都辗转由电视台经手,以电视播放为由作为译制片来引进,有的更是直接从N年前已经在引进过的在电视台放烂了的译制片下手,理论上这两个版权是不能混用的,当然进到我国来就由不得他们了。
因此我国所谓正版DVD市场便出现这样的现象,无论是购买DVD机时的随机赠送,还是音像超市或者网上商店的正版销售,不但片源稀少,佳片难觅,低成本的滥片当道,而且画面一般都是4:3的电视比例,画质只有三级水平,一看便是录像带的流毒产物。加之前几年VCD势头的惯性,许多DVD只是换汤不换药,其画质只是没有太多马赛克而已,清晰度与色彩远远谈不上了。这种惯性也从外国影片延伸到了国产与港片上,一些著名音像公司(比如中凯之流)代理的大部分DVD中文影片,比如《无间道》系列,画质差到三级以下,不但失焦,而且色彩和对比度完全不对头,它居然还好意思在片头写上防止盗版保护正版的声明,真是让人摇头。这样的正版如果予以保护,无疑是对消费者的侵害。
跟着这种正版DVD倒霉的是一些电视和DVD机厂商,因为在电器商店中公开播放的必须是正版音像产品,严格说来还需要再次得到版权者的授权才可以呢。于是六区国产DVD盘在电器商场肆虐开来。三星发布第一款八十英寸等离子时,我在大中旗舰店见到样品,当时正在播放法国尚雷诺的《这个杀手不太冷》,那画质和N年前看的小录像厅相仿,真是污了这款电视名品。DVD机行业也是如此,以前随机赠送的几张所谓大片,内容是小成本滥制作,画质是三级录像带,简直就不堪入目,自毁前程。吸引人的好片子有的是,可是我们没有版权,于是更有趣的事情出现,我国某著名品牌的DVD机随机赠送的两部电影,居然是D版的,当然只有像我这样的少数贼眼人看得出了。该品牌我一向看好,送D版我还心存感激呢,所以就不点名了。
有人说D版有市场纯属价格原因,家电商巨无霸国美电器刮起正版音像风暴,当当网上书店也是超低DVD上市,其价格已经与盗版持平甚至还低。可是,这样的所谓六区正版DVD你敢买吗?
图十八:
片名:茜茜公主三部曲之二
总容量(Gbytes):4.35 影片容量:4.34
时长:1:41  音响:AC3 2+2+1 字幕:2
图片:
说明:这部当年倾倒众生的王子公主的经典片,以华丽的拍摄手法,再现奥匈帝国的繁荣。可惜,现在找不到二级画面以上的DVD版本。从这一版来看,又是转自电视台广播级录像带,失焦严重,尤其是在电视上。没办法,经典就是经典,留着吧。
图十九
图九:
片名:逃学威龙 出品商:永盛
总容量(Gbytes):3.18 影片容量:3.18
时长:1:35 音响:AC3 2+2 字幕:无
图片:
说明:这可是周星弛的成名大作,可是这一部DVD明显是翻自录像带,而且还是家用级的,在制作中的损失使它还达不到原带的效果。字幕通道都没有,真正印在画面上的。真希望能收到星爷的胶转磁版本。有些版在日本修复后回流,比如《唐伯虎点秋香》《七品芝麻官》等,画质已可进入二级弱的水平。


D版之路
我想深谙此理的出版商也是痛苦的,看看所谓正版DVD有几人问津?一区DVD虽然画质好,但其十几到几十美元的价格非普通人所能接受,而且严格说来,对于美国影业公司的DVD产品跨区购买也是一种盗版行为。正版大旗的背后掩藏着无可奈何的制约,口袋只有人民币的国人难道就享受不到高画质的DVD吗?于是,一些出版商尝试翻制买不起版权的电影,走上了D版的梁山之路。我可以这样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著名D版是正版商在“两条腿走路”,一些有力的证据我会在下一章谈到。当然,D版的生力军仍然是个体游击队。随着打击盗版的力度越来越打,一些过去比较知名的D版品牌,被抓的被抓,收手的收手,人间蒸发。许多正版D版双重身份的D商,终因近两年负声太紧而收手。所以近年的品牌越来越少,出货量也越来越少,至少在北京来看,今年的趋势越来越紧,收盘越来越困难。也许真有一天,风险与利润达到一定比例后,D商们会消失殆尽。所以趁现在还可买到,能收就多收一点吧。

与外国影片相比,国产影片的DVD效果更差(包括港片),许多出版商还在用录像带作为版权交接之载体。我在鄙视这种行为的同时,只得对国产影片DVD在画质上采取宽容态度,差不离就收了,不可能像要求八大影业一样要求他们。难道国产影片没有可取的了吗?也不尽然,近两年我国影片发行到国外时也学会捎带脚儿卖掉DVD版权(比如美国或者日本),人家做出DVD好版后再被我国D商盗回,真个出口转内销,这使许多国产电影再度清晰起来,焕发青春。比如著名的《霸王别姬》、《活着》、《寻枪》、《鬼子来了》等,日版的盗过来果然画质清晰很多,当然要将老版坚决洗掉了。

小结:
1:国内DVD盘画质差别很大,不要认为只要是DVD一定清楚。
2:评判画质,要从清晰、色彩、压缩、拉丝四个方面进行;具体要注意人脸、强光、大面积同色和暗色这四部分画面;最终得出的画质结论分为四个等级,一、二级为正常DVD画质,值得收藏,三级最好只收藏非好莱坞电影,四级是垃圾。简称“三个四”评判法。
3:对欧洲和亚洲电影,以及独立制片人的小成本电影,画质不必太细究,因其制作技术不能与好莱坞大片相比。除了一些无可奈何的理由,尽量不要收三四级盘。
4: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正版DVD效果很差,这包括好莱坞六区正版DVD和国产自有版权DVD,而D版盘直接翻自一区或者三区原版,这就造成了我国正版DVD普遍不如D版的奇特现象。
5:D版商有时也是正版商,两条腿走路而已。
6:很不情愿地建议,目前在我国收藏DVD还是以收D版为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密密麻麻……倒是很值得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多了,一般了解就可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布鲁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布鲁蓝光网(blufans.com) ( 沪ICP备16023182号-1 )

GMT+8, 2025-4-17 01: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