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幕的密碼
作者:蓝祖蔚(台湾)
多数人一看到工作人员字幕就会起身离席了,但是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在最后玩噱头了。不要急着离开电影院哦!
沉默有时是种等待,有时代表了叹服,有时则是意味着再教育的时机。
今天看了《x战警:最后战役》的试片,正片结束时,最后一组字幕打出了八个字:「精彩伏笔,就在最后」。
电影中,没有人讲这八个字的对白。
这是台湾电影公司特别送给影迷的八字密码,看得懂的人,就乖乖地坐在位子上,等着伏笔浮现。
看不懂的人,一看到字幕出现,早早起身走人了。
今天则是比较特殊,三百多人的试片现场只有少数几个人起身,多数人则是安安静静地坐在原地,等着谜底揭晓,银幕上,动画师、特效师的人名字幕一排一排地往上跑着,John Powell打造的主题音乐已经换了三组主题了,竟然都还没跑完,观众开始有些聒噪,有些不耐烦了,「我们是不是被电影公司耍了?」邻座的朋友这样问我。
三十年前,金马奖国际影展刚起跑时曾经训练出一群懂得遵守国际礼仪的电影人:电影不是剧情结束就结束的,一定要到字幕都跑完了,才算终结。尊重电影,就要看完全部的字幕,尊重创作者就要看到字幕表全都跑完。坎城、柏林等大影展的电影首映都是等字幕演完了,大家才鼓掌,会堂才亮灯的。
不过,银幕上这现出现的文字不论是中文、英文、法文、德文或瑞典文…,不是每个人都看得懂,而且那些文字多数都是工作人员的姓名,觉得已经完成娱乐交易的消费者,走人闪人,自然不过,硬留下看字幕,有点矫情。
多年来,看过无数的试片,唯一信守这个礼仪的影迷,大概就是李幼新(记者)了。
每回遇到德文、伊朗文或瑞典文…的字幕时,多数人一片雾茫,根本不知所云,早早就打道回府,不会硬打肿脸充好汉,只有他始终如一,坚持到最后,一旦有电影院不肯放完最后字幕,就切片开灯时,他还会写文章好好地批评戏院一番。
其实,工作人员字幕,常常可以做文章的,最特殊的例子就是007电影《杀人执照》中的角色几乎人人都是烟枪,喷烟喷得很凶,所以才在字幕上加注了一排抽烟有害健康的警语,应付一下官署,因为多数人看完故事就散了,不会细看工作人员字幕上的特殊文字。
比别人多一只眼睛,多一点心眼的记者,只要多勤快一点,多守候一点,或许就能从中找到与众不同的报导角度。
字幕表对我而言是最有力的情报信息站,长期研究电影音乐的我,往往被动听的歌曲和音乐感动,却不知曲名,通常,答案就在字幕表中,眼尖一点,实时拿出笔来记下曲名、作曲家或演唱家的名字,不用买原声带,也许还能找到更多的音乐素材,来满足看电影的感动与渴望。
早期的电影怕观众不理工作人员辛劳,总是早早就把主要工作人员的名字都在片头之初就先上完了,可是太早上字幕,只有暖身功能,不能直接带动戏剧热情,所以才渐渐移到片尾才一次跑完。
1995年之后,闲极无聊的好莱坞记者试着做了统计,发现电影的片尾字幕有越来越长的趋势,不是好莱坞想学成龙那样硬要加上一些拍摄花絮或穿帮画面,增加和观众的互动热情,而是好莱坞人相信片尾字幕表越长,意味着电影规模越大,动员人力多,所以肯定是「大片」。
这种讲法有点阿Q,真正的大片,不需要靠片长或人多来唬人,内容感人才是真正的力量,但是影片格局大,动员的人自然多,让所有参与的人,不管是直接或间有贡献的人都能上榜,其实是很窝心的处理,有点祖宗牌位序族谱,论功行赏的功能,于是明星的司机、私人助理都能上榜了,他们可不是闲人,没有他们随伺在旁,明星的情绪可能安静不下来,戏就未必演得好呢。
我们等了大约六七分钟,就在《x战警:最后战役》跑完了底片和冲映设备器材名称后,底牌终于揭晓,十秒钟的画面,先看到病床旁有一位护士,正在照顾一位看不见脸孔的病患,原本是昏迷的他,却突出传出一个熟悉的声音(X教授的声音),镜头切换回护士一张惊讶的表情……这是什么意思?
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最后非最后,战役无了时……阿弥陀佛…好莱坞人真的很会玩,我敬佩。
[ 本帖最后由 chenzj 于 2006-6-22 22:4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