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蓝光网(blufans.com)- 蓝光 高清 4K UHD Blu-ray 影音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布鲁
查看: 3168|回复: 19

[分享]电影知识:Vertical 35mm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1 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下面是刚才查到的,感觉有点意思,翻译了一下。大家分享一下~:lol:
原文在这里:http://www.geocities.com/Hollywood/Makeup/4303/vertical35mm.html
更多资料:http://www.geocities.com/Hollywood/Makeup/4303/aspect.html



35毫米胶片是标准尺寸,由电影摄影机的发明人,托马斯·艾迪生首创。通常所使用的35毫米胶片是竖直方向通过摄影机和放映机的,故称为“垂直向35毫米”,即题目中的Vertical 35mm


画幅右侧的曲线为2声道音轨,多数35毫米胶片上面都有


球镜

以前,电影行业的标准尺寸为1.33:1,由称之为学院比例。因为其最初由电影艺术与技术学院采纳为标准。电影制作称之为球镜。镜头聚光并投焦到胶片上面,记录下影像。而放映机镜头则将其放大转投到银幕之上。电视最初问世时,便采用了学院比例,因为看到其在电影上效果不错。

然而,电视的诞生对电影业冲击很大。观众走出影院,座到了电视机前。电影业利润下滑,迫使行内人士绞尽脑汁寻找解决之道,试图叫电影重新吸引人们的眼球。最后,他们想到了宽银幕。这带给人们电视机所不及的“宽广视野”。各大摄影机制造公司和制片厂纷纷提出了不同的宽银幕方法。

遮片球镜(遮幅法)

最简单的宽银幕方法就是“破坏”35毫米的画面结构。放映机在放映时加装孔镜遮片,挡住画面的上下部分。这又分为两种方法。

一种叫“硬遮幅”。即在摄影机镜头与胶片之间加装1.85:1的遮片,被挡住的上下部分胶片不曝光。最后,所放映的拍摄出来的画面上下各有一道黑条。在放映时,放映机的光线必须打在画面的正中间,否则上下的黑条便会投射出来到银幕上。不过,这问题不大,即使偏位,也只需要调一下放映机镜头的位置就可以了。

另一种叫“软遮幅”。就是在摄影机的取景器上加装一个虑镜(监看上)。上面在1.33:1的画面上标出了宽银幕的范围,上下各有一条线。摄影师只要拍摄所需画面即可。但是唯一的缺点就是,取景框上下的内容也会同时被纪录进胶片,很有可能拍下了吊杆麦克或是灯光。这种情况下,如果放映时上下位置没有挡对,观众就会看到这些穿帮的地方。

  
左图为“硬遮幅”拍到的画面。右图为“软遮幅”时取景器看到的样子。放映时会将画面上下线条以外加以遮挡


有些影片拍摄时采用了“软遮幅”,比如《侏罗纪公园》。该片中有很多电脑特效绘图的画面。那么,就要把需要电脑处理的,所拍摄的原始影像扫描进电脑,绘图完成之后再扫回到胶片上。但是,既然影院在放映时只会露出中间的部分画面,那么电脑特效部分就会用“硬遮幅”,这样一来,就不需要绘制当在外面的部分,少做一点是一点,只要绘制1.85:1的画面,大约占全画面的75%。



这样,简简单单就格出来了宽银幕画面。尽管这是最简单的办法,但是行业内部却开始寻求新的方法了。原因是,球镜拍摄画面做成宽银幕,不是整个画面,只是中间的一部分。这就会损失一部分画质。你做得越宽,被挡住的部分就越多,画质也就越低。这种遮幅方法之所广受欢迎是因为电影院不必为这项技术更换自己的设备。至今也是一种常见的宽银幕制作方法。从《猜·情·爱》到《侏罗纪公园》等等,都是这么拍摄的。估计有60%的电影都使用了此种方法。宽银幕的比例为1.85:1,“软遮幅”拍摄的原始画面——1.33:1的画面被转换到电视机上观看,避免了截掉两边,损失画面的代价。这样的转换也不会出现“信箱格式”(LetterBox)。但就像上面提到的,拍摄的画面里很有可能露出麦克风之类的花花草草:lol:,另外,画面构图会很诡异,因为演员头上方的空间过大。那么就只有将画面局部放大,也就是说要裁掉左右的一些内容,来填满1.33:1的电视屏幕。另一种方法就是“信箱”(LB)了,很多影迷很喜欢这样。



  
画面中的蓝框是我们在电影看到的比例范围。红框则是在电视上面看到的


变形(宽银幕)

50年代宽银幕技术翻天覆地,新技术不断推出,同时要求影院更换更新、更昂贵的放映设备。变形宽银幕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所使用的35毫米胶片和之前球镜所使用的一样,不同的则是,在拍摄时使用一个变形镜头,将宽画面的图像垂直拉伸,充满1.33:1的画幅之内。当胶片滑过加装了变形镜头的放映机时,那上面的变形镜头会将画面水平拉伸至原来的样子,还原宽银幕,投射到银幕上。它的优点在于,整个胶片,都被充分使用,不会损失画质。但缺点是,较球镜来讲,它的景深较小,摄影师在对焦时会不太容易。

下图就是通过变形镜头记录在胶片上的画面


下图是通过还原投射出来的画面


下图是经过处理,适合电视观看的比例


希尼玛斯科普 和 潘那维申

希尼玛斯科普在50到60年代使用普遍。它是一种由20世纪福克斯公司搞出来的,带有4声轨磁迹声道的宽银幕格式。希尼玛斯科普的宽高比通常是2.66:1,2.55:1和2.35:1。华特·迪士尼的影片《海底两万里》便是用希尼玛斯科普2.55:1摄制的。该技术直到潘那维申镜头的出现才被取代。潘那维申是一家为好莱坞制作35毫米镜头和摄影机的公司。还有其他公司也在生产同标准的变形镜头。比如,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就是用阿里弗莱克斯拍摄的。

变形宽银幕通常叫做scope,跟着CinemaScope(希尼玛斯科普)叫下来的。想把自己电影拍得史诗感十足的导演对它倾爱有佳。导演们用宽银幕尽展视觉奇观。布兰恩·德·帕尔马(《火星任务》)就很青睐于用宽银幕来展现自己的构想。约翰·卡彭特用变形宽银幕拍摄了《月光光心慌慌》,目的是看起来很“大卡司”,很拽的样子。3种宽银幕方法——遮幅、变形以及下面要提到的“超级35”,这种论画质来讲是最佳的。

“超级35”

“超级35”是詹姆斯·卡梅隆(《终结者2》、《泰坦尼克号》)和布赖恩·辛格(《非常嫌疑犯》)的最爱。这种技术,胶片上没有音轨。声音单独记录在和摄影机同步的录音机上。这样一来,省下的空间将原有的1.33:1画面扩展到了1.6:1。这样,在拍摄时,就可以捕捉到完整的2.35:1长方形画面。这个2.35:1的区域在冲印上映时会转到变形宽银幕格式的35毫米胶片上。由于整个胶片曝光内容,即所拍的画面内容比2.35:1要多很多,所以在转换到电视比例时,导演便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可以使用。通常,多出来的画面集中在下方,因为这一块区域多会是演员的身体,画中有物,而上面多会是空白的天空。


《终结者2》原始胶片无音轨条

  
蓝框内的区域被转换成变形宽银幕格式的35毫米,加上了音轨条。投射到银幕上就是标准的2.35:1了


做成全屏幕画面时使用了原始“超级35”的胶片。红框内的画面。注意下方多出的内容


《终结者2》使用了前所未有的电脑特效。同样,把需要电脑绘图的画面扫进电脑。但拍摄时,这些镜头也是1.6:1的。由于放映时会有很多画面被截掉,所以,电脑只扫描了中间部分的画面。因为,为了在电脑里准确无误的加工制作,每格画面要占用30兆位,一秒钟就有24格画面,既然很多部分会被截掉,那连同多余的画面全部扫进电脑作处理就太劳民伤财了。当把加过特效的画面扫回到胶片时,只有一半的区域曝光出来。这样就使得在制作全屏画面时,遇到电脑特效的地方,就要在调试过比例的基础上再裁减掉一些画面。



[ 本帖最后由 phoenix 于 2007-1-11 00:22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 !!!!!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忽然想起DOGME95发起人之拉斯冯提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牛!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
我们需要图片!
我只看到了两张图示!
好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玩翻譯!我也在行,找天也翻譯一個玩玩。: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7-1-11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当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又长了见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ackiezr 于 2007-1-11 19:01 发表
专业!
我们需要图片!
我只看到了两张图示!
好贴!!

只有两张图?不应该阿~
那就诅咒那可恶的海底光缆吧: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增长了知识~: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布鲁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布鲁蓝光网(blufans.com) ( 沪ICP备16023182号-1 )

GMT+8, 2024-6-4 00: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